您的位置: 首页 >学校管理>民主建设

2021-2022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

时间:2021-09-04 浏览:
分享到:

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

2021-2022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

二〇二一年九月

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,全面遵循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宗旨方向,推进五育并举,促进育人方式变革,围绕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,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一、加强治理体系建设,创设立德树人新格局

(一)从,释放办学活力。

从管理过渡到治理,并在原来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相对成熟的学校治理体系,已经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诉求。学校将努力构建三个体系:

一是构建以党建为统领的党员意识建设体系。管理学上有个“二八理论”,即:一个单位的成功决定于20%的关键人,即业务骨干。通州中学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20%,党员就是骨干,抓住党员队伍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学校党委将依托“一量三融”的支部建设,从“身份自觉、岗位争先、业务拔尖、发展担当”四个方面,形成具体的治理要求,全面强化党员身份意识,促进全体党员围绕学校发展中心目标参与管理、参与建设,推动党建融合形成实际效果。

二是完善以项目管理为主轴的偏平管理体系。继续推动项目管理与各项工作的融合度,突出在集约资源、落实责任层面的管理效益,确保其成为学校治理体系的中枢,努力丰富项目管理内涵和外延,实现制度形成文化。优化落实可视化管理制度,在落实“可视化”总体要求的基础上,不断厘清具体工作的可视化操作要求,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成为“样板工程”;深入推进“可视化”从业务工作向行政工作渐入,推动各项管理在科学、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品质提升。另外,将不断健全完善以党政联席议事制度为主的民主决策制度,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主的校务公开制度,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评价制度,全面构建高效可行、体现高品质、有学校特色的现代治理体系。借助扁平管理,突出学校在安全管理、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制度优势,确保学校制度成为文明校园建设、平安校园创建、后勤服务的坚实基础,强化责任体系在相关创建中的落实和完善。

三是丰赡以师能发展为主体的学术评价体系。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,是发展的两个重要推力,也是两个重要的治理内容。学校将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专业审议机制,着眼于培育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,激发教师的专业荣誉感,让“教师的发展教师管,教师的成长教师评,教师的团队教师建”,在学术层面扩大教师参与治理的空间,切实提高学校学术发展的方向性和判断力。

(二)”“结合,共建德育体系。

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,是学校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。“管”“治”结合,就是落实学校“管”的主体责任,全面加强“治”的力量,丰富以学校德育为主要载体、多元融合的立德树人路径。

一是明确全员育人体系的对应责任,让全员德育落实为全程德育。 “德育”缺位无论是对学生,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灾难,尤其在学科德育、学科育人成为常态要求、评价要求、考查要求的背景下,德育缺位就是教学不合格。为了推动全员德育,学校将明确全员育人的责任体系,将行政人员、班主任、学科教师、心理教师等人员需要履行的德育任务加以厘清,重点对学科教师参与德育形成评估,以“任务清单”的方式实现德育全员治理。

二是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课程,全方位呈现德育效果。近两年,学校“共情德育”取得明显成绩,有力呼应了“向德育要质量”的主张。“共情德育”贵在“共情”,也就是从学生道德认知、道德情感立场出发,推行细节德育和体验德育,让德育如“家用什物”一样亲近于学生,用“看似不经意实则用心经营”的德育细节影响学生,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,让“德育接纳与德育践行”融合发生。强调“治”的学校德育,正是“共情”的实现路径,意味着不能只从学校立场实施课程,需要深入学生群体,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,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,建设德育课程,力求做到“以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内化,以学生参与提升道德认知”。

三是构建多元融合的生涯教育体系,为学生发展明确方向。生涯教育的重要性,在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,一个是选修科目的选择,一个是高考志愿选择。尤其是今年高考填志愿,面对众多的专业组合,不少学生产生了“选择恐惧症”,部分原因就是对自己的生涯发展认识不够。学校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优势,配合新课改、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理想重塑、专业选择、职业体验,完善符合学校高品质办学定位、学生高品质学业追求的生涯教育体系,形成“德育部门负责生涯理想教育、教学部门负责生涯学科规划、心理基地负责生涯品格、社会实践基地负责生涯体验、学生家庭负责生涯支撑”的“共管共治”体系。

二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努力形成育人方式亮点

(一)融合推进高考改革与育人方式改革。

在改革背景下,研究作为素养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高考,应该是改革育人方式的关键点。

一是要研究新高考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点究竟如何呈现。不少同志对以知识点为考查主体的旧高考念念不忘,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性的指导基本可以满足复习需要,通俗地说就是问题成类型、答题有模型,思维的惰性让教师不愿意转变。但是,这恰恰暗示一个道理,如果能在研究新高考模式后,发现其对学生素养考查的呈现方式,并在复习中以这种方式为导向,确保方向正确,高考必然成功。

二是要研究学生对高考需要怎样的复习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,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,高考复习同样要坚守这一要求。高考考查的对象毕竟是学生,只有结合高考要求,从学生立场形成教学经验,才是有效、富有建设性的。所有教师务必注意,新高考情境化解题需要的是依据学生经验的情境,未必是老师的教学经验情境。

(二)扎实基础课程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基本要求。

在学校课程中,国家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代替,这些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,我们开齐开足了所有课程,但必须思考相关课程是否“开好”。

在高考学科课程方面,相关学科组的实施水平参差不齐,有些学科组凝聚力强、研究深入,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水平高,学科育人成绩突出;有些学科组课程意识不强,组内配合不够,个人研究不足,学科教学不能尽如人意。研究自己的学科课程,对照课程要求尤其是新课标要求,扎实提高课程教学水平,才能确保育人质量。非高考学科课程尤其需要提升。在五育要求越发凸显的时代背景下,艺术、体育等课程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,既作为全面育人的必需路径,更作为育人方式的多元呈现。另外,德育线要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,注意新技术的应用,体现新时代特点,完善评价体系,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、掌握劳动本领、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。

(三)改革课堂教学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落点。

在课堂寻找育人方式改革的落点,就必须摒弃陈旧教学方式,要在学生立场、能力前提、素养目标下,让讲授走向简明,让合作走向有效,让展示走向多样,丰富教的方式、创新学的方式。

一要强化新课标的学习。新课标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遵循,要研究学科核心素养、课程目标,将每一堂课、每一个知识点与素养要求建立关联,努力从经验型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,从教师本位走向学生主体,每节课至少要自问三个问题:1.教学内容指向了课标的哪些能力点;2.学生通过学习能解决哪些能力层面的问题;3.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形成有哪些帮助。

二要注意学生学习立场。新课改是“教与学”的方式变革,进一步说是课堂“从教到学”向“由学到教”的转变,学生立场成为学生素养的实现前提。学生立场在课堂中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学生的经验立场,二是学生的心理立场。经验立场,就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,就算教学目标吻合课标要求但距离学生的发展区较远,这样的教学也是毫无意义的。心理立场,就是要求教师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中非知识性因素,从师生的亲近感、民主氛围营造等角度为课堂增效。 “心理立场”,既是育人方式的亮点,也是教师从教学走向育人的成熟体现。

(四)丰富成长选择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基本标志。

育人方式改革的提出,是对以往学校过度聚焦分数的教育突围,既然要回避过度聚焦分数,就必须提供多种成长选择。

一是完善走班制管理。学校仍将在高一实行走班管理,需要重视以下问题:1.提高教师对走班制价值作用的认识;2.形成走班制下年级部、班级管理的高效机制;3.克服“自己的班、别人的班,几个月的班、一直要带的班”狭隘的教育立场;4.帮助学生找准走班制下的学习定位。

二是提高选修课程品质。本学期开始,结合高品质高中的创建要求,尝试两个做法借以推动选修课程质量,第一个是鼓励开发、价值认可,第二个是邀请在某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承担选修课任务,正好体现共生文化理念。所谓“鼓励开发价值认可”,就是在课程申报制的基础上,对于确实具备一定质量和开发潜力的选修课程,学校以付费的方式购买课程版权,全校共享。

三是丰富校园生活。在校园生活方面,高品质高中评估细则明确要求:坚持开展主题教育、仪式教育、校园节会,积极发展学生社团,社团数量达到学校班级数的1.5倍以上。这是评估细则中唯一一个有数值要求的发展指标。当然,数量不是问题,质量才是关键。学校“3+2”文化节日活动(传统三项,艺术节、体育节、科技节;新增2项,读书节、英语节),以及其他主题教育、仪式教育,需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体验性上再做文章。丰富的校园活动,如果总是个别学生的任务,没有参与学生的价值共鸣,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,活动的层次和品质肯定有欠缺。

(五)提升师资能力是育人方式改革的根本依靠。

教师队伍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依赖,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,通州中学能否在以育人方式改革为总体要求的变革中实现超越,关键在教师。为此,将重点抓三个方面的建设。

一是借助培训促进理念提升。继上学期九门高考科目开展“邀请专家进校讲座、校内名师解读改革、组内教师研讨交流、公开课示范引领”等校本培训活动,本学期将继续聘请专家,开展侧重新课程、新课标的解读和操作培训,促进教学转型理念先行。各学科组届时要结合专家讲座,形成组内的支撑活动,将培训内容落实为具体行动。

二是是立足课堂让评价驱动。学校将形成体现育人方式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,成立各学科的评课团,将侧重听课过渡到侧重评课,抓住典型示范辐射。要基于“三新”背景丰富共学课堂模式,落实学科育人,在原有“预学-探究-提升”课堂模式基础上,将“知情-体悟-悦纳”的德育建构融入其中,实现基于课堂的教师学生共生发展。

三是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。学校将完善基于“教研组、备课组、青蓝工程、四有好教师团队”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。教师参赛比武,由教研组整体打包负责,组长是项目负责人;青年教师业务成绩,备课组参与负责,取得成绩体现奖励;青蓝工程,师傅共同作为被考核对象,侧重过程评价;提倡具备一定学术称号的教师,再建若干四有好教师团队,共享共建。

扫一扫关注
通州高级中学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