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科研天地>成果展台

通州高级中学教育研究自成风景(格调行走)

时间:2017-10-13 浏览:
分享到:

    2017年9月11日,《南通日报》专版报道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,应部分校友要求,现将报道内容分期转载于学校微信。

教育研究

通州中学能满足社会对办学成绩的狭义要求,又能落入唯成绩的短视发展和逼仄空间,依靠的就是教育研究的智慧。

——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、国家督学成尚荣

通州高级中学一直以来的课程研究、教学研究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一般课程基地的研究水平,其中的研究意识是超前的。

——江苏省课程基地评审专家

再好的教育研究都要转化为生产力,最终体现为促进人的发展,包含师生两方面。教育研究要接地气,更要有教育质量支撑底气。

——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校长季仲平

    推动教育发展,有诸多途径,每一项发展要素都有其相对应的发展助力。大凡不同发展特色的学校,大多是抓住了特色要素,成就了自身品牌,走向了教育质量的共性目标。近年来,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,作为一所省内知名的四星级普通高中、江苏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,围绕高品质高中建设,以学术性高中为目标,着力于教育研究,并以此为抓手促成内涵发展,生成特色。

    校长季仲平认为:“再好的教育研究都要转化为生产力,最终体现为促进人的发展,包含师生两方面。教育研究要接地气,更要有教育质量支撑底气。”

格调行走

采用“走班制”,“共生课程”接轨即将到来的江苏新高考

    “我们的研究都是缘事而发,有高度,但不空洞,最终都要转化为教育发展的生产力。如果只是从论文发表的角度审视教育研究,这决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,所以我总把教育科学研究简称为教育研究,简单点儿反而接地气。”这是季仲平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做讲座的一段话,也确是通州中学这几年来教育研究的行走方式。

    在连续进行三个“五年”的师生发展研究并催生学校“共生文化”特色后,通州中学终于将厚实的积淀借助课改大潮发力于学校教学改革。根植于“共生文化”,遵照于研究经验的“共生课堂”“共生课程”应运而生。

    从2009年开始,通州中学对课堂改革进行系统思考,从战略层面推出符合教育规律的“预学、探究、提升”高效课堂模式,让学生从“学会”变为“会学”,培养他们“发现问题——分析问题——解决问题——再发现问题”的良好思维习惯。之后几年,通州中学反复邀请教育专家对课堂模式进行现场论证,进一步明确了“先学后教、以学定教”的教学思想,将“预学、探究、提升”课堂模式概括为“共学课堂”。

    通州中学将每年一次的校园课堂开放日专题打造成“共学课堂”交流展示日。2014年12月,该校承办了南通市普通高中“共学课堂”推进会暨第十届“名师之路”大型教科研活动,21名老师与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17名优秀同行进行了“同课异构”教学,整个活动反响热烈。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说:“共学课堂”明晰了教、学关系,回归了教学本质,是对传统教学思维的颠覆!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主编姚卫伟在深入课堂后,即兴作了《共学课堂,实践意义与课程价值》的专题讲座。

    2015年,通州中学被授予南通市“课改样板培育学校”称号,这正照应了校长季仲平的话——教育研究不只是论文发表,行动即研究,研究即生产力。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日益迫近,以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日益清晰,通州中学的“共生课程”雏形渐成。

图片

 

    2016年暑假开学,高一、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均拿到一张《通州中学“共生课程”选课填报表》,意味着新一轮校本课程全面拉开帷幕。这是该校多次前往上海、浙江考改和课改深水区研究学习并率先改革的成果,他们大胆采用“走班制”,彻底在“共生课程”建设中接轨即将到来的江苏新高考。

图片 

    在“共生文化”根基下,通州中学将课程理念明确为: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可能;将课程目标明确为:通过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,提供适切的课程教育,让学生健康、高雅,让生命独到、丰富;课程与师生共生,让优秀影响优秀,在影响中彼此成就。

    2016年11月,学校课程建设得到南通市教育局“特色学校验收组”的高度肯定。

扫一扫关注
通州高级中学
×

用户登录